PayPal联合创始人Peter Thiel把社会进步归纳为“0”到“1”和“1”到“N”的不同方式,他认为中国明显属于后者,充斥着复制的低利润
可能是最近看到的口水仗太多,不禁要思考一些问题:在复制零成本的旧环境下,什么样的创新才能扭转“1到N”的中国式创业印象?或者说,本土创新“新”在哪儿?
带着这个问题求证人人车CEO李健,有种滑稽的巧合。因为公司初创的前后脚和模式的近似,人人车总是会跟美国的Beepi扯到一块。而后者在上线6个月的时间里,拿到笔6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发展节奏几乎一致,在Beepi的动作之后,我们或许可以揣度下,人人车的下一步是要做什么。也正好可以把上面的问题抛给李健,谈谈技术男眼中的创新理解。
先来看看两家的数据表现:
人人车—5月筹备,7月网站上线,目前仅限北京地区,在售个人车源量接近500辆,月成交逾百辆;
Beepi—目前仅限加州,网站在售车源约120辆,没有公布成交数字。
如果单纯依靠数据来判断平台价值,Beepi不占什么上风。再对比中美两国的二手车交易车辆总数(500万vs4600万),Beepi的市场表现似乎更没有说服力。那我就更纳闷了:一个刚成立的创业公司,在提供不出有利数据的情况下,拿钱到手软靠的是什么?
本土创新依然是copy to China?
美国二手车市场发展成熟,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度和透明度足够,管理规范,可供互联网做模式创新以解决问题的点不多。而中国的二手车市场,是一个无规律的线下交易市场,种种制度和交易规则的线上创新才刚刚开始,围绕交易和售后服务的业态革新逐渐涌现,翻牌的机会很多。
的确看到投资大热的趋势,但即便是在这样痛点遍布、机会诸多的二手车市场,受到关注的,仍然是那些已经有了知名度的创业公司。李健认为,一个项目能融到多少钱,“投资人审视的不是团队、模式而是行业的位置。”
土壤孕育出机会,但市场环境和不健康的逐利心态,导致真正的创新项目面临发展瓶颈。说白了,在没钱的日子里,留给创新消耗的时长不足以支撑它的存活。
照李健的话说,中国的模式创新并不输人,即便人人车被称为“中国的Beepi”,但互相不知道对方存在的二者之间,从团队组建、项目运营等几乎同步。这一点足可以证明,在对互联网趋势的方向判断上,本土创新的步伐并不落后。
另外,二者在运营理念上也有很大不同。由于中国二手车市场交易的不透明,只有让用户感知到明显的利润差异,才能触及到他们的神经。李健理解的C2C是一门薄利多销的生意,基于这层考虑,人人车向买家抽取3%的佣金,并提供带看、后续保险等服务。而Beepi是向卖家收取9%,在交易过程中可以代办手续,并在出问题后可支持退货。也就是说,人人车倾向于面向买家的车主服务,而Beepi更倾向于解决二手车的线上交易环节。
同样是C2C,但是基于消费环境的不同所经营出的运营思维,却大有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对照。
联想到最近PayPal 联合创始人 Peter Thiel的言论,他把人类社会进步归纳为“0”到“1”和“1”到“N”的不同方式,他认为中国明显属于后者,充斥着复制的低利润。
而在李健看来,大家对创新的定义和认可度是有偏差的。美国是一个认可从无到有的国度,偏好技术、设计的创新,认为这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放在中国,基于社会秩序和人性理解的模式创新、规则创新才更吃香。最佳示例即是马云对民间商业形态、对小额商品交易的互连秩序重建。
或许我们可以用人人车与Beepi的经营理念差异来反驳Peter Thiel,在技术匮乏和审美缺失的时候,本土创新“退而求其次”想出了另一条路:从小角度切入,触点落在人与人之间的规则搭建。
行业发展的判断——
同一领域的创业者多少有些“文人相轻”,尤其是在谈到最终的模式走向上。李健不玩狡猾,或者说他觉得没必要搞什么跟创业无关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对大方向暂且模糊的二手车市场,他的理解是:
B2B发展靠前,但基础不稳固。4S店、经销商是逐利人群,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不固定。这导致B2B的生意对商户没有直接影响力,车源供给上是恶性竞争的,能活下来但不会壮大;
C2B拍卖一定比B2B拍卖的体量大,虽然起步艰难但未来是最好的模式之一;
线下实体店一定会存活几家,但定位要准。比如说只做豪华车、或者说分品牌来做,更精准的细分定位才能赚取利润;
线下寄售模式问题不小,二手车的终极形态是C2C,它天生就是薄利多销的模式。把中间复杂的环节砍掉了,但是不能换个样子,赚自己手里。如果在这个模式上,套上实体店的枷锁,会很难规模化运营,路会更难走。
李健对上门保养维修、上门洗车等都比较看好,这些项目即便自己做不大,挂靠在别的平台也是出路。也不排除人人车未来有这方面的业务拓展,毕竟:“C端的服务是无止境的。”
加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