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两部即将亮相上海车展的车辆信息提前露出,车云菌试图从上汽SAIC+科技日的讲演与对话之中,发现更多的SAIC+逻辑。
早在和阿里酝酿合作互联网汽车之后,上汽董事长陈虹就开始酝酿组建前瞻技术部。与之同步进行的,是一场集团内部轰轰烈烈的发展战略改革。
事隔近一年后,4月13日上海车展前夕,几位上汽前瞻技术部的科学大脑聚在一起,首次以SAIC+技术日的形式,完成了一次上汽前瞻技术战略的科普和阶段成果展示。伴着两部即将亮相上海车展的车辆信息提前露出,车云菌试图从讲演与对话之中,发现背后的SAIC+逻辑。
上汽即将亮相车展的两辆车,正把想象变成科学
电力化、轻量化、智能化是前瞻技术部曝光后就定下的研究基调。在昨天的科技日上,借上海车展契机,上汽公布了智能化和电力化两个方向的两款阶段性产品。
智能化的产品展示,将是名爵首款SUV锐腾的改装版——命名为IGS的智能驾驶车。锐腾在不久前掀起的营销高潮还未退去,又化身IGS开始酝酿新一轮风潮,而这次的概念主题,是自动驾驶。
上汽智能驾驶车IGS
从现场提前露出的图片可见,车顶装置是最为明显的改动,将会成为车辆观察四周环境的眼睛。看不见的线控技术代替人们的四肢动作,对车辆自动执行制动、转向、加减速换挡等驾驶操控。拥有场景工作库和自动学习功能的智能大脑,在行驶中完成决策分析和逻辑算法。
在“眼”+“四肢”+“大脑”的三重组合下,上汽的工程师把现今常用的ADAS驾驶辅助整合进车内,用于支撑车辆的安全行驶,再辅以车联网技术,让车获得更多超出车辆视距范围的信息,最后在集成系统和测试系统下,串联起整车的技术体系。
智能驾驶项目总工程师刘奋在现场科普,IGS是上汽智能驾驶探索过程中,智能3级的阶段产品——即可以完成驾驶辅助的横向和纵向控制,由机器完成对行驶环境的感知和判断。前瞻技术部的未来目标,是5年内实现高速公路全自动驾驶,10年内实现全工况自动驾驶。
另一位代表电力化的产品是上汽集团自主研发的第四代燃料电池轿车——荣威950插电式燃料电池车。对于现阶段燃料电池车续航里程焦虑、充电时间两大痛点,可以用一句话来回应四代产品的迭代升级,“用数分钟加满氢后,整车匀速续航里程可达400公里”。
另外,对于氢燃料电池车和基础设施建设间的相互制约,上汽前期提供的基础设施供给会略低于车产量,采取试点运行方式。后期逐渐做增量,满足汽车数量后,以略高于车辆数目需求的方式同步增长。
有意思的是,安装上与这辆车搭配的转接头装置,可以实现车辆电能反哺。先进能源系统总监陈雪松介绍,这个功能可以用作野外应急使用。车云菌不禁畅想,后期如果接入太阳能产氢技术和家用电网,还可能实现白天充电,晚上供电的模式,让车辆化身为一个巨型的移动充电宝。
这两款产品最终落地在我们面前,还要等待上海车展的实车展示。而背后不得不提的,是为上汽源源不断地输送技术的新平台——上汽成立的硅谷风投公司。
车企成立风投公司,通用汽车已经早早尝试。此次专门把风投公司开进了硅谷,足见上汽对新型技术的倚重。不同于以往使用合资公司技术再自行改良运用,风投模式更多地是强调“第一时间”。
投资人在国外挖掘汽车行业的前沿技术,风投公司购买后完成国内车型的快速嫁接,用于上汽自主品牌。与以往将合资技术内化的流程相比,更能触及技术前沿。同时上汽还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的技术对接中,与斯坦福合作布局10年后的电池产品,便是其中之一。
这样解决了技术不够新、更新不够高效的弊端。前瞻技术研究部总监黄文华介绍时说道,更重要的是,上汽正在学习一种新的技术对接。天马行空想象之下展开的技术研究创新,无法快速落地为量产车品,也就很容易导致国内产学研脱节的状况。上汽试图真正把想象变成科学,根据市场需求,有目的地探入前沿技术汇集地捕获最新人才,而车企扮演的角色,便是背后的战略把控和消费者需求调研。
所以要问,用车时你的痛点究竟是什么?
现场智能驾驶汽车的圆桌讨论上,话题一度被扯向哲学法律政治探讨。尾声将至,一开始并没有做过多发言的电子电器部总监郝飞接过话筒,用上面标题的反问,把诱人的前景拉回现实。
在他的理解中,全自动驾驶汽车是未来的终极形态。而技术无法普及量产、法律和政策没有做好准备之前,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一款能真正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自动驾驶车,才是上汽想要孵化的产品。
那么,应该把车内人的迫切需求落地为哪些真正有用的功能?郝飞紧接着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你希望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
他分享道,在上汽看来,智能驾驶车首先因为联网,可以预测前方更多的未知路况。并且它会随网产生可交互属性,实现与人沟通,并且因为使用更加适用车内的人机交互方式,例如简化UI操作、语音控制等等,变得更加可靠。
最终生产出来的量产智能车并无不同,但是在后天的逐步学习中,成为一辆个性化定制品。这种个性化定制的思路,我们已经可以在上面看到的硅谷风投的技术采撷中露出端倪,并且上汽已经把这种思路延伸到了企业发展的整个进程。
智能驾驶车结合最热的,还是要回到上汽和阿里的造车项目。负责和阿里对接,郝飞俨然成了互联网汽车思维的代言人。活动结束后被团团围住的郝飞,忍不住把视线更多拉回互联网汽车本身。
郝飞在圆桌上提出互联网经典一问后,八卦的车云菌不禁想从这位几乎已经把办公地点挪到阿里的汽车人身上,找到更多SAIC+的细枝末节。
他提到了“汽车和手机互联只是阶段性的互联方式”。上汽的智能驾驶车更多想要做到的,是一些只有车机才能真正搞定的事情。因为这种映射连接方式下,用户数据最终无法在车上停留。智能车联网一定会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下,寻找更多深度合作的方式。
“如果只是把可以在手机上实现的东西,移植到车上有何意义?”只有把数据留在车机上,才能创造更多的可能。这也是上汽选定阿里作为合作伙伴的原因。未来YunOS在上汽产品中的体现,郝飞用“分久必合”回应了车云菌的疑问,从明年开始,上汽会在自己王牌产品inkanet的迭代升级中,不断加入生态概念。
同时他还描述了互联网汽车应有的更多细节。在聊到汽车维修保养常规步骤时,他建议换一种思维来做减法。流程服务不能为了简化而简化,在质量保证前提下的,可以把规范、繁琐而无趣的事情交给机器去执行。而且这个思维将不限于后市场范畴,会延伸至贯穿人与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制造、购买,使用以至最后的维修保养。
作为一家传统车企,上汽在使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的道路上,做出了不少尝试。并且在技术迭代和理念整合中,保持了一个较为高效的速度。但是也正如郝飞一再强调的“痛点究竟是什么”,这是开拓令人惊叫的互联网产品的起点,但也是一个连用户本身都难以回答的新难题。
车云小结:
SAIC+技术日上,是上汽前瞻技术部的诸位科学大脑首次齐刷刷的媒体亮相。各位与硅谷交流后的工程师,在演讲时都在感慨国内品牌在前瞻技术上的进步空间和脚踏实地。在源源不断导流先进技术的同时,上汽不仅要回答这个用户痛点这个终极难题,而且要在研发和执行上,抓住每一朵创新的火花。
加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