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TSA前副署长Kanianthra:我们更应反思联网技术的消极影响

要短期内把网联技术的效果达到我们的预期的话,其实还是需要非常多的时间的。

车云按:2017年6月21日-22日,由中国安全产业协会、TIAA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与车云网共同主办的2017年中国安全产业峰会暨首届交通安全产业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文系原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研究副署长Dr. Joseph Kanianthra在会上发表的演讲。Kanianthra先生就网联技术对增加道路交通安全性做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阐释。

Dr Joseph Kanianthra: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这个主题其实是一个非常流行的主题,但是我所演讲的角度,可能会和大家之前听到的一些言论有所不同。主要内容是来自于之前法国的一个基金会的研究内容,当时这个团体他们集结了全球各大专家进行网联技术的研究,以及网联技术提高安全性的关系。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这个研究报告在成都有所展示,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内容,主要是当时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

原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研究副署长Dr. Joseph Kanianthra原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研究副署长Dr. Joseph Kanianthra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超级连通的年代,一提到网联技术,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在2013年的时候,世界上的手机订阅户总共有70亿名,我们预计到2020年的时候,世界上将存在500亿网联设备。这么强大的网联程度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当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它的一些消极的影响。

现在每年大概有124万人死于公路车祸。同时每年大概有2千到5千万人在公路的车祸中严重受伤,而且这个数据还在持续上升。在这些车祸当中有72%的受难人员来自于中产收入国家,而且其中47%的车也是来自于这些国家,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安全性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我们更加应该考虑到如何通过网联技术来提高安全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网联技术呢?通常我们提到网联技术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手机进行通讯,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要讲到移动网联的话,其实这是一个更大的概念。这种移动网联技术不仅涉及到车辆以及车辆所在的这种交通环境,同时还涉及到车辆中的人。因此移动网联技术涉及到了人、车辆以及人和车辆所在的交通环境,因为移动网联这样的技术是有无限可能性的。

我们来看一下网联技术这样的通信方式,首先我们车和人之间可以进行一个通信,同时人还可以和车里的车载设备进行通信,人同时还可以与外部的设备进行通信,同时人车同时还能和公共设备、公共基础设施进行通信,还有车与人,车与公路,以及人与设备各种各样的通信的设备,因为我们可能通信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更多的通信的方式,既有它的优点,同时也有一些缺点,我们应都有所关注。

为什么车祸会发生呢,车祸其实是由一系列的事件导致的,尤其是在危险的情况,人为的失误以及车况多重的影响下就会导致事故。根据我们的数据显示,90%的车祸都是由车主的不良的驾驶所导致的,首先车主他有可能在所处的这种交通环境下进行了一个错误的认知,由这个错误的认知进行了他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最后再加上车主有可能还有酒驾或者其他的不良的状况。

而正是由于90%的车祸都是由车主导致的,我们当年就详细地研究了驾驶技术如何影响到安全性,最重要的是,我现在要强调的就是人在影响安全性当中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不遵守交通规则、系统使用不当、夜间开车、注意力不集中、超速、分心驾驶,以及缺失驾驶能力的低龄驾驶者和高龄驾驶者等。

那么这对驾驶人员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做过这样的一个实践,就是在公路中选取了一些驾驶者,并且在公路中与驾驶者进行了各种的互动,比如,我们请了12名志愿者进行一个分期任务测试,当时有19台摄像头记录了他们这次的测试,有一些驾驶者需要在驾驶的同时一边插CD或者一边打电话,我们会在后车座这边有一个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指导和检测,最后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车主都没有办法进行良好的分心驾驶。事实上在这个测试中有5名测试者在驾驶当中发生了撞击,所以我们会发现如果进行分心驾驶的话确实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为什么要使用网联技术呢,使用网联技术它可以提高安全性,同时改善交通和效率,最后还能改善环境。我们可以看到网联技术它具体对安全性的影响,有弥补人力驾驶的确实,改善科技的有效性,提升操作性能,提高我们的驾驶质量提升总体的安全性。但是在此之外我们还要思考,网联技术对各个指标的有效性的改善是不是均衡的。接下来这个就是关于网联技术、关于如何辅助驾驶员进行驾驶,包括盲角预警、变道预警和前方来车交叉辅助等。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车辆与车辆之间的通信,以及车辆与基础设施的通信。

因此,我们再来看一下能够提高安全性的网联技术应用,在影响安全性这一点上,网联技术同时还会带来一些挑战。我们做出一个假设,如果说云端或者是我们的交通安全管理中心这边给驾驶员提出一个信号,在我们给他做出信号指示的时候,这个驾驶员是需要做出反应的,假设说没有做出反应的话,整个干预机制就无效了,除非驾驶员的车可以自动驾驶。

那么还有另外一个挑战,就是标准化的问题。由于区域差异就导致实施标准化是非常困难的,就算是在一个国家当中,国家里面不同的区域要进行标准化都非常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确定实施标准化,这样才能让所有的驾驶员或者控制中心有同样的标准,并且对这同一套标准进行反应。

同时,这个网联技术还有一些法律挑战以及一些法律问题,举个例子如隐私问题与私人信息保护,还有数据的所有权。在网联技术中会产生非常巨大的数据,当然是谁拥有这些数据的所有权,这些都是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

还有就是安全与黑客问题,因为我们这个系统其实是相当脆弱的,黑客非常的容易侵入,就会导致很严重的安全问题。

还有就是这种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这样的一个基础设施布局需要大量的投资资金,这也是一个资金问题。

还有就是部署时间的问题,如果说要进行一个全车队的部署的话大概要25-3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让所有的车队以及所有的车队上的驾驶人员都可以配备这样的技能。

正是因为有这些挑战与问题,因此我们在执行网联技术之前一定要综合衡量执行网联技术的利与弊。而且如果说想要把这个网联技术进行一个全面普及的话,消费者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要进行消费者教育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行业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消费者自己的一个接受度的问题。

在现今社会我们有非常多的新技术面世,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车里的消费者仍然不熟悉这些新技术。同时还有就是网联技术所提高的这种安全性,这些优势能不能抵消到它的成本,也仍然未可知。而且就算是我们真的全面普及了网联技术,我仍然不确定我们能不能保证一个完完全全的零碰撞的环境。

在此同时消费者也有自己一定的偏好和期待,比如说他们期待有一个可靠的安全保障、无不良后果、成本低、而且虚假干预或者是干预失败的几率非常低、普及度高,在我们满足了消费者之后,才有可能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结论,要确定这个网联技术的有效性和优点的话,首先是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测试。要短期内把网联技术的效果达到我们的预期的话,其实还是需要非常多的时间的,在此之前我们还是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谢谢。

相关标签:
ASC2017
车联网
  • 车云星
  • 空间站
  • 福特星球
  • 虫洞

加料 /

人评论 | 人参与 登录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