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最扎实的运营案例和最接地气的城市范本。
易微行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杨洋可能是圈子里掌握秘密最多的人。
共享、分时、租赁在2017年集中爆发,亏损、倒闭、盈利难等问题相继浮出水面。这离易微行踏入此领域已经过去了3年。与其他同行重视北上广不同,他们从底层出发,靠着一套“线上租赁系统+车载盒子”的技术服务体系,拿下了大大小小350余家B端租赁商户、过万台运营车辆。从整车企业到高端酒店,从政府项目到夫妻店,胃口不错的杨洋一概通吃,随之掌握了最一手的运营数据。
易微行联合创始人兼CEO杨洋
易微行在做的事情不难理解:通过对合作租赁商们进行在线系统的嫁接与实时更新,获取每一个平台最真实的运营数据,包括成交单数、成交量、活跃地点、集中路线、用户画像等。车队规模从几十到成百上千不等。易微行对接的用户,也包括政府、商圈、高档酒店、传统租赁门店等则负责车辆的运营,并与易微行实现数据的共享。应该说,易微行掌握着汽车分时租赁体系内最扎实的运营案例和最接地气的城市范本。
基于此,他指出了分时租赁市场上存在的几种错误玩法:
氛围洋气、资本堆高的一线城市,品牌和模式迭代迅速,这是互联网公司的一向做法。但从汽车租赁的角度来看,一线城市空间规模大、交通拥堵、牌照限制、停车位获取成本高等,都拉低了单车单次的运营效率。
反观二三线城市,城市面积小、点对点移动距离短,停车费低、人员成本低、极大节省单车运维成本,城市打通所花费的气力要小得多。
杨洋认为,共享汽车的适宜城市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这个城市的GDP要高,第二个特征就是机动车保有量低,第三就是城市资源的获取成本低。
按照杨洋观察的数据来看,巴歌出行在唐山的运营、大圣出行在福建泉州的尝试都是典型的小地方跑出好看账面的案例。
巴歌出行是业界最先提出“全城任意地点取还”模式的运营商,他们在唐山验证了这一模式并实现地区性盈利。大圣出行在福建泉州初期投放了100台运营车辆,设置了80个自助取还车点。由于市场盈利可期,大圣出行在成立一个月就获得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以此为数据模型进行更大范围的成本和投入核算、车辆和市场铺设等,是更为健康的模式,也更能帮助投资人算清帐。
三亚高档酒店、大型地产公司、传统夫妻店,几十辆车队的生意都做。这是因为杨洋看到了这些固定地点、特定人群甚至是固定路线的服务里,有着高效的数据。
比如说,海边酒店住户要租一辆车,如果这个时候提供一张免税店的消费代金券,那有很大可能这会引导用户去商场购物。这不仅是一个前端租赁的动作,也能够带来后续消费的引流。
对地方政府、旅游景点、大型地产商圈等急于拓展消费空间的B端用户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事情。按照杨洋的话来说,“以前是路修到哪里,我们去到哪里。现在是反过来,车开到哪里,市场消费在哪里。”
以盼达用车举例,成立于2015年的盼达用车隶属A股上市公司力帆股份,目前在杭州、成都、郑州等多个城市开展运营。据公开资料显示,其注册用户超过百万、已运营车辆过万,并计划在2017年完成2万辆的车辆投放。而据力帆股份公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盼达用车总资产为8.86亿元,净资产为4.86万元,亏损5172.67万元(税前)。
首汽旗下的Gofun出行,截至2017年4月30日,营收529.85万元,净亏损2300.71万元。
这其实是以上两条错误的业务模式带来的结果:为占据市场,不计成本的进行车辆投放、城市铺设。忽略市场因素、高度维护用户体验。
不过任何模式的优劣都是事后来看的,在当下各家运营情况不甚明朗的时候,多种打法齐力开火,也是用户意识与使用习惯的教育过程。只是这种不缺钱的玩法,创业公司不建议效仿。
与这些以大量资金投入换市场的做法有所不同,易微行不断尝试着租赁场景的小测试。11月3日,在2017中国新能源共享汽车高峰论坛上,易微行与甘肃城市出行平台易享行联合发布了城市“微公交”项目及运营成果。
易享行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是由兰州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控股,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互联网”的国有综合运营服务公司。
易享行平台已在兰州铺设了1000辆租赁车辆,作为技术供应商易微行为其提供了整套线上APP系统,并对每一辆运营车辆加装设备。按照这一模式,易微行目前开始在三、四线城市从政府层面寻求合作。
据悉,甘肃省金昌市政府也计划进行300辆运营车辆的小范围试点。
地方政府对这一项目抛来橄榄枝,一方面是环境保护的必然举措,一方面也是新能源政策下对汽车产能的消化。
这对扮演着技术底层角色的易微行来说,运营数据的共享、城市案例的积累、实地模型的论证这三方面都能受益。另一方面,技术代入能降低行业从业门槛,合作伙伴能依托易微行平台租赁收益、消费引流、车辆保险等持续增值。再者,金融工具也能加入进来,进一步释放平台的运营能力。
说到底,易微行玩的是数据生意。
加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