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谈】航盛副总郭正光:商用车联网的大数据

  • 郭正光
  • 发表于: 2014/09/27 08:17:48 来源:车云网

目前行业遇到的一项挑战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车联网大数据服务如何尽快产品化和产业化。

车云按:国庆小长假,车云菌邀请七位来自咨询、科研、投资、移动互联网等行业的代表,一起探讨汽车前沿科技的市场观、投资观和学术观。作为我们春节“七人谈”系列策划的延续,我们试图通过一个人以及他背后的群体和机构,为变革中的汽车产业图景提供某种个人化表达。希望这七篇文章能让你度过一个极富深意、远瞻未来的小长假。

国庆七人谈的第三篇,来自上海航盛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正光先生。航盛电子总部位于深圳,以前装汽车电子业务为主,是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龙头企业,每年的业务总量超过30亿。


上海航盛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正光

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产业整合是当前非常热门的概念,也是非常复杂的、跨界的课题。目前行业遇到的一项挑战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车联网大数据服务如何尽快产品化和产业化。实际上车联网早期有一个技术原型,在车上安装设备,通过网络把数据发送到平台并在后端形成一个管理软件,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管理体系。

大数据的四个层面

早期的汽车都相对简单,没有太多复杂的数据。现在汽车的关键部件,例如发动机就可以有数百种参数,提供一些非常关键的信息。这些复杂的数据是车联网大数据的前提,如果仅仅是一个位置信息,就还不能算是广泛意义上的大数据。

要从车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就要对信息进行全面感知和采集,经过处理形成后期大数据。现在汽车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策略,某种程度上,车载设备也可以控制车辆,当然没有自动驾驶那么先进,但是至少可以实现辅助安全驾驶。例如,规定客车晚上不能超过80km/h,白天不能超过100km/h。常规的方式是通过教育司机到了晚上不能超过80km/h。现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发动机,到晚上八点以后,自动把速度降到80km/h,不管怎么踩油门,客车都不会加速了。

而后端的系统,经过发展已经是一个大数据系统。这个大数据的系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使用这个大数据系统?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

第一个层面:车端感知能力要足够强、类型足够多。最早的GPS只是反映经纬度和速度,而且还不准确。现在车的数据很多,比如发动机上就有数百种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都是按照毫秒发生的,所以说,一辆车一天的数据,如果按照数量来就是以亿来计算,这还只是数据量,还要考虑数据维度之间的关系,比如速度和喷油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层面:大量的数据如何处理。一方面要在车上处理,车运动高达100km/h,每秒钟超过20米。如果处理完再给车辆下指令,车都已经掉沟里了,所以要在车上迅速及时地处理数据。在后端系统,如果运营十万辆、一百万辆车,每年是几十万亿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非常麻烦。

第三个层面:经营能力。例如,要出一个像腾讯的聊天系统,技术上的难度不大,但是要经营到这样的规模难度很大,因此即便开发出一个大数据系统,不能经营得很好,那也不行。

第四个层面:大数据IT方面的架构。得到大数据要做什么架构。比如一个工程师的驾驶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让保险公司给他降低保费等等。

大数据的采集及应用

大数据的关键点是车载终端从车上感知数据,这是一个数据采集层面。我们还需要度量车辆的姿态,如果车辆翻滚,就要判断车辆是否已经发生事故了,要触发一个报警。

设备本身不能提供的数据,可以通过接口从汽车的总线系统采集,这些数据会反映车辆的运行是否健康正常。还有一些数据是车辆本身也没有的,我们要加一些外部的传感器,比如说胎压监测、车道偏离监测、车内温湿度的情况,还有车的载重、是否超员等等。

大数据的起点来源于采集的车辆数据,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数据采集源,很难挖掘到深度的大数据。这些数据采集回来以后,真正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大数据的应用。

对于车辆行驶当中的姿态,在车辆前进的每一个轴向判断行驶速度和转弯情况,这是需要处理的两个问题。

举个例子,当汽车速度达到100km/h的时候,每秒钟28米,也就是说,以GPS速度为数据来源,每五秒钟采集一次数据,五秒钟之内这个车开出140米,这个曲线是这个车真正的运行轨迹。如果准确地回放,仅仅按照GPS处理速度,五秒钟一次是没有办法还原事故现场的。

如果采用更高的精度,通过大数据有几种处理方式:第一,不考虑多维度,而是提高单一维度的密度,分辨率就会从140米提高到0.5米。这时候就会显示每隔20毫秒车辆状态如何。事故发生的一秒钟之内,这辆车大概会有50笔数据会精确地显示在最后一秒钟,或者最后五秒钟发生了什么,可以据此来处理和判断司机在发生事故时候的本能反应。第二,如果时速达到100km/h的时候,采样率从5秒提高到20毫秒,分辨率从140米到0.56米,运用两个维度的高密度数据就可以精确地还原事故是怎么发生的。

其实车里面有更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处理好以后和第三方进行交换,通过这个交换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降低车辆的保费,这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这只是大数据应用的一部分,当然,也有一套完整的系统。例如一个老板需要管理一千辆车,这套系统能够分析所有司机驾驶行为的排名,司机做了哪些动作,每个动作做了多少次,出现了多长时间,什么动作会产生高危害等等。

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讲,必须要形成一套简单的报表和统计,对司机进行排名。不良的驾驶行为可能会导致车辆运行的油耗提升,运营成本的提升。一辆重卡一年油费30多万,如果能够有效控制油耗,就意味着一辆车一年节约3万块钱,如果可以为一百万辆车提供服务,节约的油费就是一笔巨款。

从车速和陀螺仪可以得出驾驶行为,通过发动机的数据分析,可以省油、减少排放。如果把单独一辆车和路上其他车辆结合起来,还可以降低事故率。车联网,其实就是车辆之间,通过数据交换。

除了前面的V2I(车与网)的部分,事实上,在V2V(车与车)部分,车联网也会发生一个非常复杂的作用。例如常规情况下超车会按喇叭提示,提示前车要超车了,但有的时候司机不摁喇叭就尝试超车,如果另一个司机不知道避让,就会发生危险。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比如说这都是车联网的用户,数据显示某个司机变线的时候是从来不会打转向灯的,这时候就会提醒他要按喇叭并打灯,甚至当系统判断他要超车的时候,会自动按下喇叭,提示前面的车不要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撞击的概率。

将来车上可能不需要太多的设备,或许一个设备就能在V2I的层面掌控市场,而V2V现在掌握基础协议,将来商业上会成为事实上的领导者。


相关阅读:

【七人谈】SA李建宇:车联网的商业未来

【七人谈】IHS刘凌青:导航的下一站

【七人谈】高德副总董振宇:地图众包,从数据到决策

【七人谈】联想之星执行董事刘维:我所知道的汽车创业

【七人谈】盈开投资合伙人蔡华:从聊到做,如何走到创业这一天?

【七人谈】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三十问自动驾驶

相关标签:
七人谈
商用车
大数据
车联网
  • 车云星
  • 空间站
  • 福特星球
  • 虫洞

加料 /

人评论 | 人参与 登录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