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车企对“一带一路”冷淡反应,或许将失去化解危机、品牌升级、价值重估的一次良机。
“一带一路”对于世界史来说可能是历史性的转折,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发生不可逆的转移,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
“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出台后,通路通航、建筑业、装备制造业、能源业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受到资本追捧,被认为是最有可能从中受益的行业,但其实对于中国汽车行业而言,“一带一路”也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而从各大车企的冷淡反应来看,对其价值却有低估之嫌。在车市增速放缓的当下,如果错失此次政策窗口,或许将失去化解危机、品牌升级、价值重估的一次良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经济规模等数据 中国经济网郑汉星制图
汽车行业发展之困:人口红利时代结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行业的第一波历史发展时期,可以总结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汽车人口红利时代。
经济学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大类,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劳动力充裕,在此背景下,汽车行业的几个现象就比较容易理解:
首先,老百姓对于汽车的需求不用担心,因为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群越来越多,需求必然越来越多,这一背景下,对汽车的需求与对房产的需求非常类似,两者的爆发式发展时间几乎重叠。过去10年,在中国买房是不败神话,原因在于人口红利,不停会有接盘侠出来,汽车销量也是不败神话,年年均有不错的增长。然而,消费结构会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年轻人的消费以耐用品、房车等为主,而随着年龄逐渐变老,消费结构会转向医疗、养老等消费。
其次,人口红利背景下,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肯定具有竞争力,因为人很多所以工资便宜。因此,在中国会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CPI年年高涨,但汽车价格却是逐年下降的,这其中,与技术的进步、规模的扩大也有关系,但汽车制造的成本压缩功不可没,这也解释了两个现象,一是10年前的汽车行业的确是暴利,二是最近几年大的汽车品牌的制造基地纷纷往郊县和周边转移。
最后,间接融资是主要融资方式,以银行放贷为主,因为与人多对应的是钱少,资本稀缺,因此能方便获得银行贷款的行业必定能发展的起来,从实质看,银行贷款意味着利息补贴,因此看中国过去的企业,我们可以发现其成功模式都无非两点:一是要有生产资格,想当年李书福说有四个轮子的就叫汽车,只要政府给牌照就能做出来。二是要和政府和银行搞好关系,只要政府支持,银行贷款不是难题,必然能发展起来。
对中国而言,最近几年中出现的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人口红利的拐点,按照中国统计局的官方数据,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峰值出现在2011年,之后每年都开始下降。因此,2012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分水岭。由于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尤其汽车行业搞了补贴,延续了汽车行业的疯狂增长,加上购车行为的惯性,因此,汽车行业的拐点晚了3-4年。
因此,从中国汽车行业的大背景视角看今年汽车销量的不振,道理就非常简单,除了汽车行业,房产、金融都受到了影响,这是历史性的大背景,从这个角度看,未来汽车行业将彻底从增长神坛走下,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将成为常态。
中国工业化已走到尾声,走出去才能化解过剩产能
在人口红利的时代,工业化是主旋律,汽车行业作为工业化的支柱行业取得辉煌的增长神话也就不难理解。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工业化的简单延续就难以维持了。今年4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两大龙头之一汽车的销量增速已经降到零了,房地产是去年就变负增了,而中上游的钢铁、水泥增速几乎一色的负增长,发电增速勉强零增,所有这些数据都表示中国工业化已经到了尾声。
因此习大大的“一带一路“就是诞生于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应该说是无比正确的。中国先进产能要走出去,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因为以后只有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还有人口增长,当年无论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还是日本的亚洲雁型发展策略都是过剩产能输出。
回想中国企业的第一轮“走出去”,华为、中兴等公司受益于国家扶持,相继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数百亿元规模的买方信贷融资支持,从而在非洲、拉美、东欧等新兴国家市场拓展中占据优势。中国汽车行业第一轮走出去的层次相对比较低,没有进入主流汽车市场,产品以价格低为主要竞争手段,并没有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良好的品牌口碑。现在中国企业迎来了第二轮“走出去”的战略机遇,亚投行、丝路基金等融资机构必会积极助力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
走向国际化后,车企将迎来价值重估机遇
“一带一路”对汽车产业的带动和影响的程度,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化解本国“产能过剩”的例子类似。日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大规模海外投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影响,日本国内传统制造企业加快对美国、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东亚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将国内制造业产能向海外转移,以实现本国产业的结构升级。日系车也随之进入这些国家,成为国际化的品牌,占据了市场主要汽车市场的一大块份额,如在美国、东南亚市场上日系车的占比相当高。
虽然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日本转移过剩产能不尽相同,但具有类似性,汽车产业,尤其是自主品牌企业可借“一带一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企业价值角度看,如果中国车企把握了一带一路的历史性机遇,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并巩固其市场地位和品牌声誉,将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另一个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黄金发展机遇。一个仅限于国内的品牌和企业的估值,走向了国际化后,将彻底迎来价值重估。
加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