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了大规模扩张,选取小而精的社区人群,苏打出行想做年轻人的生意。
在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从飞驰镁物独立出的苏打出行还能使出什么招数?
苏打出行的CEO余涛给出了策略:希望通过车联网技术叠加共享经济的模式,打造不同于分时租赁的汽车共享。
继7月份苏打科技成立独立公司运营之后,苏打出行APP于12月初在宇宙中心中关村正式落地。目前投入30辆车,车型为20万以上的启辰晨风电动车。同样是分钟计费、虚拟钥匙开锁、无人值守的轻资产模式,看上去与分时租赁模式相差无几的苏打出行,差异化在哪儿?
余涛表示:专注于智能交通、拥有成熟的车联网技术与汽车共享产品平台是苏打出行的差异化优势。
首先:围绕年轻化社群运营公共租赁系统
苏打出行经过40天的运营内测数据得出,70%的用户来自85后,67%的驾龄低于两年。52%的订单使用时间小于37分钟。基于数据分析,苏打出行将用户锁定在年轻化的热点社区,以及地铁沿线,解决最后几公里的出行问题。比如服务于孵化器,成为创业社区的战略伙伴,又或者社区公寓,希望以点带面形成的园区内流动。
余涛还透露,苏打出行在年轻人基础之上,未来会叠加社交模式,比如你可以知道有多少人用过这辆车,上一个使用者是谁。
其次:定制HMI、可穿戴设备的接入
实现T-box虚拟钥匙开锁已经不是新鲜事儿,苏打出行想要在接下来的六个月接入更多智能设备:比如可以通过手环开锁车门,计步活动,根据步数来积分兑换公里数。
值得注意的是,苏打出行意在把车联网技术通过前装的方式和电动车厂的合作伙伴,打造一款更懂用户需求的HMI车机交互屏幕,对不同人群推荐娱乐、体验等方面的功能。
最后:精准数据模型的推演
余涛告诉车云菌:数据模型的推演会是苏打出行下一步的核心竞争力。
下半年,苏打出行会根据城市布局数据,公共交通数据,现网密度数据、交通出行数据,包括每个人群的OD,做模拟推演,用数据分析出,假设两百个点,三千台车的投放,能够减少多少交通流量,能够减少路面停车位的资源、减少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而推广到其他出行场景以及提供给第三方。
这个是分时租赁始终摆脱不掉的老难题。
对于车源,余涛透露会与车厂合作,期间会接入一些小规模的租赁公司以及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去众筹。
对于停车位与充电桩,以生态链条的方式与商场、社区周边合作,对接智能停车平台。一方面与充电桩公司合作,自建“充停”网络,另一方面通过后台监测,将电量不足30%车辆及时下架。
对于运营效率:通过车辆的管理、用户的管理、诚信积分的管理,车辆运行的调度,把标准作业程序sop内嵌到后台软件,提高运行效率。余涛提出了一个近乎理想化的目标,让车辆处于流动中,达到接力棒的效果。但私下余涛也表示,至少三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实现。
关于苏打出行的盈利模式,除了车辆自身运营带来的收益(包括后期用户参与的众筹购车,接入小租赁公司外),余涛还谈到了以下四点:
1、 B2B 目的地商家的导流合作
2、 B2c 用户可穿戴设备上的收益
3、 B2B2C 与创业孵化器合作,提供基础设施与网络同时提供出行工具
4、 碳排放:形成规模后碳排放指标的售卖
有所为,有所不为,尽管余涛暂时舍弃了大规模扩张,选取小而精的社区人群,但目前毕竟还停留在想法中,后期具体实现的过程才是真正的考验。除了同样面临着充电难的问题,苏打出行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如何获取用户,然后才能谈下一步如何与竞争对手抢占用户,不管是与传统租车还是同类分时租赁公司,否则后面的一系列构想形同虚设。
加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