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疯狂上市造富,硅谷新招频出,互联网汽车被“玩坏”,汽车售后行业垄断有望打破。
毋庸置疑,本周的头条,已经被阿里刷到了国外。这个西湖畔的国际级公司,在诞生之初,还是一个门票卖到一千块,却讲不出商业模式的小作坊。而疯狂上市之后,阿里巴巴,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造富工厂。
阿里篇
如图,远在美国的应宜伦总,却是此刻距离阿里核心最近的人。手中的报纸,抬头的电视,马云的脸几乎掀起新一轮的密集恐惧症。阿里巴巴纽交所上市当天,总市值高达2314亿美元,超越Facebook、IBM、甲骨文,仅次于苹果、谷歌和微软,成为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公司和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也成为最大的造富工厂,据说上万名员工将因此成为百万富翁。
徘徊在门外的我们也没闲着,新鲜段子随之出炉:“你有车吗?”“没有。”“你有房吗?”“没有。”“那我们还谈什么!”“我是阿里员工。”“讨厌,怎么不早说!”
当然,依车云昨天的【世界观】来看,从阿里系早早淡出的人,大多都选择了创业。其中苦乐酸甜,道不尽,唯有自知。例如“多听”创始人赵思铭,在看过老东家阿里的科幻巨制后,立刻祭出豪言:“再不上市我们就老了!”诚然,这就是创业者的永不服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作为创业团队,车云与所有同道朋友共勉。
但是,与阿里功成名就相反的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袭击了我。虽然马云成为了中国新首富,并且他真的有一个正当青葱的儿子,然而,这并没有让他获得“国民岳父”、“国民公公”的称号,可见颜控们在给予尊敬的同时,对于原则的坚持还真的蛮拼的。
阿里狂欢之后,冷眼鞭策的人开始涌现,这也是必然规律,比如钛媒体对于“期权陷阱”的深思,比如虎嗅“天使投资人对阿里新贵”的建议,更有甚者怀疑这是阿里辉煌倒计时的前奏,微信将取而代之。作为48个公司的股东,马云表示无暇顾及这些,钱太多了,怎么花才是真正让人头疼的事。
回到我大汽车圈,这句话依然掷地有声。2015年联合上汽开始量产的互联网汽车,除了上汽内部神秘兮兮地单独规划人员全程参与,昨日更是面向社会开始了第一轮招聘。马云将钱投向了这里,或许,这里就真的是汽车产业变革的另一个开始。
硅谷篇
又是朋友圈盗图……Tesla Model X标志性的后门大鹏展翅,同时,前脸设计也与当时的效果图略有区别。在中国区Model S趋于稳定的同时,Tesla最重要的事业——铺设充电桩却一步也未敢停下。
Tesla近日发布了一张新图,揭示了2015年底,全球超级充电桩的分布情况。Tesla声称届时98%的美国人口距离最近的充电站将只有不到160公里的路程。相较于欧洲、北美,亚洲超级充电站的部署则略慢。到2015年底,超级充电站在日本的部署情况乐观,但在中国的覆盖依然不够。
当然,千万别低估了中国Tesla粉丝的狂热程度,这里可是名副其实的粉丝经济大国。据悉,Tesla车主俱乐部已与Tesla官方达成合作,Tesla车主俱乐部创始人之一Neo将主导Tesla充电桩的铺设,通过软件应用,将Tesla车主铺设充电设备的地点统一管理,智能分配,做到充电共享,短期内将Tesla充电网络铺设起来。实际上,这不是最引人瞩目的。Musk在百忙之中,拿到了Space X26亿美元的“太空订单”,这才是最让人难以置信的。
粗此之外(原谅我被开水烫了一下的舌头),更大的科技公司谷歌正计划打造第二间Google X实验室。佩奇同学表示,这也将是Google 2.0最大的创造力体现。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对建造高效机场和智能城市模型感兴趣!
被“玩坏”的互联网汽车篇和解读困难的政策篇
除了上汽与阿里巴巴口风很紧,但却正式推进互联网汽车外,其他几家同期宣布的“北汽+乐视”,“凯翼+博泰”似乎还没什么动静。博泰最近动作频频,连续发布“X+L”方案,根据其后续的产品规划和不断引入国际高端人才的做法,博泰在前装市场的进击将更加全面,而凯翼品牌囿于成本,究竟“互联网”到什么程度,还难以定论。乐视方面,据说其车联网团队常常聚集吃饭的根据地,正是车云菌几日前碰巧去过的餐馆。无奈缘分未到,还未相见。
而下一家宣布打造互联网汽车的,是另外一家国企老字号——东风。近日,东风正式牵手华为,打造车载互联系统,而东风乘用车首款SUV车型AX7,将搭载这套系统面世。除此之外,东风与中兴合作,为大巴打造的无线充电系统也同样宣布启动。国企转型,特别是传统汽车企业的转型,已成必然。
而近日出台的几个政策导向,也为汽车售后产业的变革显出端倪。第一个就是9月18日,由交通运输部牵头,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中国保监会,共计十个部委对外颁布《关于征求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旨在规范汽车维修售后服务市场的乱象,而打破乱象的关键就是“维修技术信息的公开”。第二个则是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公告:汽配统一编码的国家标准将于10月起在车企试点。汽车配件将有可追溯厂家、生产批次的唯一“身份证”。
汽车售后垄断,或许暗流已然涌动。这对于汽车后市场各个创业公司而言,总算是个值得高兴的事吧。
加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