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汽车品牌首先需要想明白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不买我的车?而不是娇嗔地抱怨对手的攻势太凌厉,和国人的救济不够。
祁玉民呼吁国家体恤自主品牌,把合资车型限制在15万元以上。这不但是自由竞争的一种倒退,更体现出自主品牌的自卑和胆怯心态。
海归派曾经与车企之间有过梦幻般的牵手,他们为企业贴上了国际化的标签,但最后却都带着未尽的梦抽身离去。
由于消费者多购买国外品牌,本土品牌已日渐被边缘化。如果没有国外企业的帮助,中国仍需五到十年才能达到全球汽车制造标准。
汽车高管普遍更看好亚洲汽车制造商在未来五年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亚洲公司独占鳌头,折桂者另有其人。
含着“国企派”金汤匙出生的奔腾X80带来了哪些家底?又怎么和同为自主SUV阵营里的对手抢食?
日系汽车面对的形势似乎更加严峻。因为不只是数量,上海车展还逐渐显现了些许“一流感”,或者说是“个性”。
自主品牌车企从2000年前后真正进入市场化运作,至今十余年过去,却依然拿特点当卖点,这样的市场化程度让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