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精度地图行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整合。
上周一,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达)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出资与武汉光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庭)共同设立从事高精度导航地图业务的合资公司。
公告提到,中海达出资3600万元通过增资入股的方式与光庭成立一家高精度导航地图公司,中海达将获得合资公司36%的股权,而光庭则持有54%的股权。另外,中海达还将出资获得光庭9.90%的股权。
如果从中海达的角度来解读这件事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又一家公司进入了高精度地图领域」。不过,中海达的合作方,武汉光庭,本身是一家拥有甲级地图测绘资质的公司,而且此前公司地图业务的重点也转移到了高精度地图领域,还为此在武汉推出了小鱼畅行的项目,用于收集自动驾驶所需的地图数据。那么,成立这家合资公司目的何在?
光庭CTO、合资公司新任董事长罗跃军告诉车云,这次与中海达成立合资公司,是将光庭旗下所有地图相关业务均剥离到了新公司来运行,新公司被命名为「中海庭」,将负责高精度地图的所有相关工作。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有二:
借助中海达的测绘技术,两家共同合作进行高精度地图的测绘与开发工作
能够更加自由与更大限度地整合行业资源,开展多项合作
简单点来说,一是技术合作,二是共同进行商业模式的探索。
中海达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测绘地理信息装备生产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是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的软硬件产品等。中海达的长项在于地图测绘业务,提供测绘所需要的装备以及数据采集系统。此前,中海达就一直是光庭在地图测绘上的合作伙伴。
关于这次合作,罗跃军介绍到,会借助中海达在测绘领域的经验,来搭建高精度地图的测绘与内容生产平台,为量产化做前期准备工作。
现阶段高精度地图还处于研发状态,技术、标准与产品均不明晰。技术方面,测绘采集、数据标定、内容生成、数据更新,每个阶段都存在各自的难题。
从测绘采集来说,罗跃军表示实际采集过程,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交通状况就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会让能够采集的时间大幅降低,从而导致采集到的数据量大打折扣。另外,激光扫描技术与定位技术也是个门槛。如果在采集过程中精度不达标,则会需要重复的采集工作,并通过打点的方式来进行更精准的定位。
地图制作如果单纯依靠人工操作,将是个巨大的工作量。现在的高精度地图还没有办法做到完全自动化,人工标定依然占据重要成分,后续在技术层面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
在内容生成与数据更新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更多。
比如说地图的大小。此前光庭的高精度地图在经过矢量化等处理之后,每公里的地图数据可以从采集时的1GB压缩到100KB。100KB/公里已经是个很小的数字了,但是随着采集范围的增加,总公里数一直在增加,1万公里的数据就能够达到GB的量级。
再比如说究竟哪些内容需要生成。高精度地图是自动驾驶必备的条件之一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是自动驾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高精度地图、里面需要包含哪些数据,却并没有定论。罗跃军表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与车企的合作过程中去逐一确定,找到「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还要去找到合适的更新数据的方式。一方面是在采集到的数据中提取更多的元素,另一方面则是道路和交通环境本身变更所带来的更新。目前,中海庭的试样、生产平台就每周都在迭代更新。
理论上来说,如果单纯只是技术层面的合作,光庭与中海达完全可以延续此前的项目合作形式来进行。之所以更进一步剥离地图业务来成立合资公司,更重要是在第二个层面。
于中海达而言,这是在高精度地图业务上的进一步布局;于光庭而言,其业务并非仅仅在高精度地图,也涉及汽车车载导航业务、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等,将地图业务剥离出来,不仅可以在资源配置时更加灵活,更重要的考量是,高精度地图不是一家闷头研发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首先是规模与资金。高精度地图的内外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推动,而且配置了激光扫描设备的采集车成本也颇高,最低也达到百万的门槛;再联合上面提到的各类技术问题,以及标准问题,与车企、其他汽车行业供应商共同合作开发,势在必行。
国际上,HERE已经挂在ABB名下,Tomtom宣布与博世合作;国内,百度已经与北汽、长安开始合作,四维在新兴造车企业里牵手了威马和蔚来共同研发自动驾驶,高德也在年初宣布了与德尔福合作,共同进行高精度地图的开发。
可以预见,高精度地图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处于「烧钱」阶段,谁能更快地做出低成本高精度的产品、拥有持续运营能力并在商业模式上取得突破,将是高精度地图甚至自动驾驶行业取得量产化突破的关键,这也是光庭与中海达成立合资公司想要达成的目标。
加料 /